九游会J9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优选九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2-18 23:52:52    浏览:

[返回]

  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加快现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其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近年来风景园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精品工程,这也就要求风景园林建设应在科学系统的设计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风景园林的领导一般都是政府在风景园林实际规划中临阵点将,专业技能较差,也就导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几乎是由外行人士领导专业内行,而且个别领导者的自我意识过强,随意改变设计作品,直接导致对风景园林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此外,行政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风景园林都存在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设计中单纯应用图纸、选择模式化的图形符号,直接结果是构成不切实际的终极蓝图,完全忽视空间的人性化,即设计与人的尺度、使用、需求无关。决策者好大喜功,为获取民心,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部分地区将外地名贵植物迁入园内,没有考虑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给管理工作的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园林管理成本,也为风景园林的管理埋下了的隐患。

  政府始终为人民服,它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对政府形成了一种过于信任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受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影响,风景园林等社会公共事业都由政府一手负责,公众也就很难有参与的机会,从而导致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缺少公众的参与。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的高度集权性和高度计划性,抑制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及个性的发扬和社会批判精神。

  现如今模仿抄袭他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风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社会各方面相对较薄弱,个人作品容易被模仿、抄袭。虽然我国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其对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模仿抄袭导致创新较少,精品工程难以实现,影响重大。

  风景园林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城市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因此风景园林建设应作为城市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应认真对待。加大绿化宣传推广,提高全民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加大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并将风景园林建设的成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中。目前,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城市风景园林制度,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的解释和要求。很好的规范了风景园林工作开展。这是好现象,各城市之间应互动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完善风景园林的制度,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长远性和科学性保驾护航。

  城市园林规划是园林建设的前提。决策者应该具有专业素养,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对园风景林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和制定。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体现人文关怀性和独特创新性,这些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以及园林周边的地质地貌和人文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准确的设计立意,确定准确的设计框架,对其形式、性质、功能等准确定位。科学的管理是风景园林建设的合理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前提保障。很多园林规划完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都很强,但是却因为管理不善而给人们留下遗憾。因此挖掘和培养了解生态学原理,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是园林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保障。对此,不同城市可根据稀缺程度与当地的农业大学园艺系学生练习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弥补此类人才的不足。

  传统园林的长期演变与其之后的不断发展,已被社会认可,而园林的发展方向则由现代园林则代表,现代园林是时代的产物。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各方面都相距较远,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选择中,只是单方面的选择任意一方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设计方式时应该灵活运用两种设计方式,促进现代园林和传统园林的有效融合。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到现在的科学世界是相容相通的,也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所以说,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科学都应结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继续更快更好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是使用者,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群众生活质量。当前设计者、决策者、受益者三者之间存在一条狭隙,园林设计应该摆脱这条狭隙,前两者都应倾听公众的期许,满足群众需要。群众会有效地对两大主体进行制约,形成较为合理的大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的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制约,平衡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能够尽量克服片面性。并且促进人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监督,减少暗箱操作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推动风景园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让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民心,并争取他们的意见,让关系城市发展建设的百姓都参与进来。如此不但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还可以得到良好的建议。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知识产权保护既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所有参与者与受益者都应树立保护意识,还涉及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保护,如图、模型、文字等作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有效地防止经济利益的外泄;唯有充分认识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侵权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能维护作者利益、鼓励创作积极性、推动创新。

  风景园林行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门,因此,风景园林的发展,在节能、降耗、环保方面,不能简单地从历年管理经验出发,而必须贯穿于风景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科学而可持续地发展。

  在公园、风景区,将卫生间的水龙头换成节水感应龙头,尽量使用燃气锅炉、电瓶车船、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太阳能热水器淋浴洗刷,尽量少建建筑物、增建游览设施,人员来往不多、楼层不高、面积不大的办公楼没有必要设电梯或设置两台以上电梯。另外,合理控制电梯、照明运行时间也是节能降耗的措施之一,城市尽量避免到野外挖掘大树来进行绿化。根据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在绿化带中合理铺设喷灌设备、设施,也可以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垃圾收集设施可重复使用,并采取分类储运,集中或交由专业清运部门处理,同样,也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设计项目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单一项目具备综合功能,也就是一项景观设计作品在具备休闲娱乐等常规功能外,还要具备商业活动、集会、社区交流甚至城市雨洪管理、净化污染土地等多种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生态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实现多种功能间的平衡统一;另一方面表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与其它市政项目更为密切的配合。把一个交通环岛改造成既有一定纪念功能,又能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能否实现与其它工程设计有机配合,已成为未来风景园林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风景园林的建设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是同步的,在当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下,积极探索在有限的管理资源前提下,确保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以风景园林工程功能得以实现。

  胡文瑞.传统与现代—浅析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J].中国建筑,2010(5)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新生环境在自然方面的属性,也就是城市的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等方面,这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自然层次,它包含生态位的趋势、竞争、开拓以及平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的功能属性,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结构两个方面,它包含了协调每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城市有机体共生的能力进行增强;再其次是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属性,这涉及到对城市历史的文脉加以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居民的历史文化意识进行加强,将外在控制变更成内在调节,将自发变成自为;最后是管理的意识以及规划意识属性,要做到这点,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同时对规划管理的体制进行加强,以确保规划依照计划进行按期实施。

  规划的主要内容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周围新生的环境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分析以及对于资源的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的相互弥补;具有合理体系的城镇以及城镇职能有效、科学的分配;城市所具的规模以及城市的环境容量应当具有适宜性;具有科学以及完善的形态的城市;一定程度的土地使用以及合理科学的功能布局;良好涵养的绿化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以及区域环境的保持;对于可再生性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废弃物的无污化处置,以及对于环境已经受到污染的事后防治体系;城市的基础设施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水平高低;城市建筑以及交通的绿色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园林设计与营建是人类文明史上传承下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形式的多样化首先应表现为设计要素的日新月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设计中所出现的多样化设计要素。我国现代设计师可以自由的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形体要素来创造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这些现代园林设计师已经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所以创造出来的景观风貌也是多姿多彩的。

  此外,风景园林设计形式多样性的另一个源泉就是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创新运用。例如:可以加强地形的点状效果,或是突出地形德行特色,以创造出如同构筑物般的多种空间效果,或将自然地型的极端规则化处理。还有的喷泉也发生了一些变革,与传统的侧喷泉相比,这些有电脑调节造型、控制高度、形态多变的喷泉更有一番情趣。

  新技术与草料的合理运用,使很多设计师都具备了超越传统城市景观园林效果的基础条件。通过利用色彩、光影、质感等多种手段,可以在现代城市内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如:美国加州的绿景园为了能够创造出一处烈日炎炎下的凉爽空间,为向职员们提供共享的户外空间,在自然的丛林中安装了雾气喷嘴,雾气定时喷放,受到阳光及微风的影响,雾气变换多姿。还可以将雾气喷嘴放置于圆形的玻璃盖当中,在底部安装光源,源于同一处的雾气及光源在夜色中创造出的戏剧般的效果,会使环境犹如剧场布景一样。

  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因此,可以将形式与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图形,找到功能需求的几大因素。

  例如: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等商业性主题公园,自身的独特游乐项目的功能需求,使得在形式创造方面有很多科学依据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优选九篇,在环境形态方面也与综合性的城市公园有着本质区别。在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美国路易斯安那湖公园中,有意识地保留了植被的原始感和森林的神秘色彩,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玩耍。有时孩子们也会加装对觉艺术很感兴趣,而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的懂,也不是真感兴趣,只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城市规划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城市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规划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 Carl Steinitz)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市设计巨匠凯文· 林奇。亨利· 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城市规划设计注重硬质景观的营造,强调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力,将环境看作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外延;园林设计注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生态原则的体现,将建筑看作是众多营造要素之一。19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处理设计对象,已成为风景园林师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总之,对于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领域而言,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发展的趋向,也是它们在改善城市景观、为人类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1]刘辉.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04).

  [2]胡开志.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J].广东建材,2012(11).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规划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游憩系统,是游憩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城市环境改造和建设的力度,因此,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需求很大,使得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游憩景观是休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大大增多,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游憩景观对丰富人的闲暇生活具有普遍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休闲、旅游(或其他方式)作为生活的调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游憩景观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感受文明、接近自然、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生态环境。第三,游憩景观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为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成为经济繁荣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游憩景观”在城市经济模式中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

  2.1游憩与生活密不可分。积极向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游憩,游憩是生活的本质,生活质量的高低本质上在于游憩空间的结构与品质如何。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才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这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所反映的实质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闲暇资源。

  2.2游憩是一种文化。游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包含三个层面:第一,物质文化,指广场、公园、主题公园、博物馆、风景区等与游憩相关的物质性游憩景观;第二,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游憩思想、游憩传统和意识形态;第三,行为文化,这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层次,即精神化了的物质和物质化了的精神相统一,主要表现在游憩行为和机制上。这三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游憩文化发展的内在系统。

  2.3游憩是一种能量生产过程。游憩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因此游憩系统也是社会系统。据系统论所述,能量是系统的基本“材料”,因此社会系统也是由能量所构成,人或群体间的“能量转换”即是社会系统的改变,城市社会的能量储存和生产系统构成城市游憩系统,人们所进行的游憩过程其实就是获取能量的过程,人们在游憩过程中吸收了作为“潜能”的信息与资源并且转化为能量和动力,如此使得游憩者精力更加充沛、知识更加丰富、体魄更加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从事生产和创造性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使得城市社会的能量生产和消耗保持平衡。由此看来,所有的城市都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游憩系统结构,这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4游憩系统理论框架。游憩系统包括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游憩景观,表现为游憩文化。从本质上说,它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结构。游憩理论体系主要由发展理论、历史理论、活动-场所关系理论、行为-位置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论等五个部分组成。真正的游憩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届时风景园林学科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

  现代游憩空间一般包括:公园、传统园林、景区、游乐区、旅游商业区几个方面。现代游憩景观设计主要特点是:

  3.1游憩景观游乐化。在风景区中融入游玩趣味景观,其中功能消费型景观如建筑景观等,也注入游乐的趣味,使功能型景观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体育性和娱乐性游憩景观的这一特点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3.2游憩景观主题化。从入口景观设计、游乐设施到标志性建筑、接待项目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导游系统等所有的“景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使游憩体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3商业区游憩景观人性化。商业区建筑标志化、形象化,易识别、绿地及开放空间面积扩大。通过人性化空间的设置以及人性化游憩设施的完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3.4游憩景观的发展趋势。根据美国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休闲游憩的核心地位将会越来越强,人们的休闲理念将会产生质的转变,休闲产业的工作人数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人们的休闲消费观念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一是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开始转向追求文化精神的消费,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二是传统的工作和休闲的概念已经模糊。休闲成为未来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建制化的事物,它会成为一种资源、收益分配模式、创新预期,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对劳动力价值进行维护。三是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消费)”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过剩经济”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国家越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就越多。休闲的普遍化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四是由于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使得人生的后30-40年处于休闲的状态中,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愈加健全,人们晚年的消费支出则主要用于休闲消费。

  总而言之,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机制,完善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并经过全体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城市的园林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从而保证实现城市规划发展目标。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公平健康的发展。让“游憩景观”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中独具休闲文化魅力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尽情放飞心情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1] 王议.“游憩空间”的功能与价值[J]. 中国高等教育,2004.

  [2] (苏)A .B .布宁T .ф.萨瓦连斯卡娅《城市建设艺术史-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

  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除了延续优秀的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型外,还可以从古典园林的本质出发,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将园林规划从自然的视野扩大到乡村景观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从地域的乡村景观中得到设计灵感与启发,从而创作出本土化的风景园林作品。乡村景观在人工景观设计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怀,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点突出。

  乡村景观从发展角度上分析实际上是城市景观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被后天改造的较少,并且与乡村当地人文环境特点相互结合。如在乡村景观中比较常见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其景观内容与人们的生a生活相关,包含村落、耕种以及驯化的动物等,基于以上可见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审美性等特点。[1]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设计灵感上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景观的缺陷,将乡村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从景观设计的手法上分析,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观,与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具有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总体而言,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能够将景观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来,也促进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首先是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其次是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最后乡村经济发展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

  对于乡村生活而言,最具备田园风光特点的就是农事活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田园风光,能够让城市的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农事活动,并且将传统的农耕模式演变为景观风景。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根据地域农事活动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将某成片的乡村草莓种植规划为草莓种植园,设置在景区内,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最为新鲜的水果。基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为的景观设计带来经济利润,也能够的将农事活动体现在景观规划中,即保持了当地居民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能够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3]

  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以来的珍宝,伴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乡村样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本的历史文化依然还在。在进行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规划依据,秉持着保护乡村文化为规划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出乡村人文情怀。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环节中,可以将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延伸到乡村边界上,保留城乡相通的端口设计,保障游客能够在景区中看到乡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台山的景观规划中,该山与花果山紧邻,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与云台山的乡村景观设计相互结合,打造集古代、神话以及幽深等主题于一体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农村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实现风景模块。以河南云台山的一座半开放式的5A级风景区是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该风景区属于自然景区,从山脚下到山顶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时不能一天到达,而该景区的路途穿过村庄,在景区规划中将该村庄规划在景区板块中,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基于这样的模式即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乡村人家所开设的农家乐等都是保留了当地原始风貌,当地居民依然过着正常的生活。景观科学的景观规划,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该地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如下: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审美性、自然性等特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拓宽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绍了三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第一,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田园风光为景观设计主体元素,提升景观规划的自然性,并且保留乡村风情;第二,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背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第三,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1] 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2012(11):3-4.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环境认识的的加强,如今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规划,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人们居住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乡村环境,与人们的发展以及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关于怎样做好乡村景观规划,且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完善,确保当代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本文内容里我们把风景园林规划以及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

  通常来说,地理学角度是乡村景观的立足点,它的景观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这样的乡村景观把人类的居住状态作为关键,有着相对明显的自然属性及丰厚的人工气息,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乡村景观中拥有独特的田园生活与文化,是当代农业乡村生产性的乡村居住景观。

  在最近的几年里,越来越关注乡村景观,给乡村景观的探析也更加多。目前乡村景观在现实发展的过程里,通常具有它的特色与审美的意义等等。然而在当代乡村发展的过程里,它的关键的意义表现为地域认知与文化历史价值。乡村在对个别的区域人们社会文化情况与生产的情况反映的这个基本点上,针对地域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同时乡村景观也有着一定的人为与自然因素,它独有的社会组织文化与风俗特性等等全都不相同。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协同、统一建设,与此同时,人文活动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里,把乡村景观融入也有必要性,关键有下面的几个表现。

  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把乡村带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慢慢把乡村环境变为城市公园,并且把当代的城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这大大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时的环境压力。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里,利用当代社会艺术上的个别手段,把现代化乡村景观绽开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从而联系西方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案,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田园山水风光的再现。

  在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利用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把乡村耕作景观进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间文化与乡村文化这有着正面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人们的视觉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性。

  拿中国现如今历史园林来说,人类关于自然景观的平衡性有一定程度上的追崇影响。就怎样确保在现代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是非静态的,一直都是现如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者非常重视的热点当中的一点。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乡村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季节动态,这样的实际情况的呈现对自然界的萧瑟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寻找乡村景观设计的感觉,从而把园林景观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常情况来说,作为当代景观园林的景物,各异的景观园林规划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特征。然而乡村景观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在土地上设计具有人文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文化韵味,且把地域特征中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相结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呈现了地理文化的自然状态,让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深入的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等等具有的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里,将乡村景观进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且具有实际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里,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融入。然而针对它的实质性来说,当代的乡村景观在融入的整个过程里,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尽全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损害。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景观乡村全方位的保护;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现如今在乡村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必须依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

  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与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保护好区域特色,在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的损害。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工作至关重要,要把握风景园林所有景观的空间设计,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1]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待续》,北京林业大学,2010.

  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处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乡村景观由于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其主要的自然元素有:山川、河流和树木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人类、村落和动物等。设计人员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中,展现出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深刻地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建设乡村景观,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有利于实现保护自然资源,应该在自然景观的建设基础上,建设乡村景观,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追求乡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

  开放性的原则是指在风景园林中有效地融合乡村景观,展现各地景观的缩影,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特点,有效地融合地方的艺术特色,并注重对乡村各元素的搭配,展现出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在进行乡村景观融入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田园风格和私家田园风格,展现出风景园林融入乡村景观后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协调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人文景观和乡村景观元素,要想提升风景园林景观的独特性,应该促进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的统一,既要展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又要展现出景观的协调统一性,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历史文化和民族习惯,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性。

  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必须要保护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实现传承乡村景观,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特点,西方国家重视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实现了人们对舒适环境追求的夙愿。西方的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融入,给中国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其主要的内容有:耕地、牧场等,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氛围,更加突出园林设计的特点,符合现代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追求。

  乡村景观的建设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自然因素的创造,而是更好地展现农村文化、风俗和经济水平,是人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改造农村自然景观的过程。现代化的景观建设中,改造农村自然景观,还需要注重保护环境,保留农村最传统的历史风貌,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在乡村景观内融入农业元素,增加园林建设的真实感,通过种植农业植物,实现对农村景观的还原。

  风景园林能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和愉悦的心情。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在园区内还原乡村景观中的平台和矮墙,打造出原生态的乡村风光,使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体会到乡村景观的美。另外,还可以在风景园林中融入乡村绿色通道式和混合类乡村景观建设,展现出乡村的独特性。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辅助乡村景观的还原,为乡村景观的重现提供条件。设计师在进行历史和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打造更加生态和多元化的风景园林建设。

  任何规模的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无论庭院或城市公园绿地,都是为人类创造福祉,减少热岛效应,提供野生动物避难所,为植物、动物、微生物提供需要的栖息地联动空间,促进环境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植物景观对于城市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保健功能、社会功能等。

  拥有稳定生态性的植物景观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保护的优势和功能,集中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景观美感和相对降低后期养护难度这几个方面。对气候的调节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干岛效应,减少居民由于干热环境所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带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林绿化植物自身的固碳能力就可以将城市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吸收转化为氧气。有些园林植物还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可吸收城市中 SO2、NO、CL、HF、NH3、Hg、Pb 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建立一个良性的植物群落。使群落内的每一种植物都可以相互依存、健康的生长,便可以减小植物群落对人类干预的依赖度。从而达到降低建成后后期养护的难度,节约改善城市环境的成本。

  在城市环境中多用绿色材料、自然材料,减少使用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植物景观的保健功能集中体现在:第一,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第二。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第三,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因为自然的光线、声音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城市植物景观的游憩功能早已被绝大多数所认识。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更加需要在自身居住的城市中,有一处离自己的居住地很近的,用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生活压力的植物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设计观可以通过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可以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得意境,寄托感情。总而言之,城市中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满足久居城市的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之情。同样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行动不便的老师更加需要一处可以方便到达的休闲娱乐场所。

  无论从事社会实践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首先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进行这项工作。在植物景观规划工作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工作的目标。因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城市的自身情况和条件各有不同,要针对城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确定工作的方向。只有确立了能够解决规划对象问题的规划目标,才能指导后续工作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

  适宜性分析可以被定义为:某一特定地块的土地对某一特定的使用方式的适宜的程度的分析。本文所涉及的适宜性分析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首先,要对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活型进行分析,以便制定规划策略。这也是对适宜性分析对象的一次拓展,将政策、发展策略也纳入到适宜性分析的范围。其次,就是要对规划范围内的绿地进行适宜性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

  当然,能够完成适宜性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现场的实地调查。对于一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条件, 要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 才能认识充分, 体会深刻。由于城市植物景观规划是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对城市现有的规划成果是必须要认真解读的。同时,对城市规划范围场地的各种生态因子也要全面的收集,人文因子的收集分析工作在过去往往不够重视,但在植物景观规划工作中非常重要。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全面收集各种影响因素时,也要主要取舍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经过规划目标的确定和适宜性分析,就能够以前两阶段的工作为依据制定规划策略。规划策略是确定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总体布局,明确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通俗的讲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就是回答将要以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规划策略的制定完成也就标志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

  在规划策略制定完成后,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对规划策略进行贯彻和执行。由于城市植物景观规划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必须有准确和可实施的具体执行计划。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使植物景观规划得以实施,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规划,要让其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只要这样才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通常分为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两个不同的阶段。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需要绘制出种植设计平面图,图纸上应明确标注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及非林下草坪等不同的种植类别,重点表示其位置和范围。应编制出初步设计苗木表,表示出植物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种类、胸径、冠幅、树高等,统计种植技术指标。图纸绘制常用比例为1:300~1:1000。施工图设计应满足施工安装及植物种植需要、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需要、满足编制工程预算的需要。设计文件一般包括设计说明和图纸,种植施工设计图纸常用比例1:500~1:1000,局部节点施工图设计可采用比例为 1:300。城市植物景观规划首先也要遵循先调查分析的原则。基本规划方式也是三段式的规划模式“现状调查―问题分析―规划方案”。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采取植物景观的方法。特别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衔接。

  当由计算机地理制图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产生了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地理信息系统就不再是纯粹的计算机地理制图系统或纯粹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并也再不是此两者功能的简单加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储存、检索、制图和显示功能越来越完善,它有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更深层次的用途。

  在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运用GIS系统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现状分析,掌握城市综合现状,为规划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植物景观单元是模块化的思想体现,将具有不同特点的景观环境与不同的植物群落组合配置在一起,构成一个景观单元。而且植物群落组合是由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所组成的,这一植物群落组合的核心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群落组合内的其他群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建设。而且特色植物群落与环境也是要有一定的匹配度,组合内的其他基调植物群落要拥有更高的生态稳定性,使植物景观单元可持续的发展和演替。

  目前在种类繁多的设计软件当中,建模和渲染功能的软件很少有为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场景建模提供帮助。现阶段植物景观设计最主要的应用软件是 CAD、photoshop 这一类传统软件。CAD 软件虽然在最终设计成果递交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初期设计初步方案阶段的展示上不直观,运用 Photoshop 软件制作的方案展示效果图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目前在建模软件的模型库当中存在的植物模型主要是为了美化硬质设计和增加场景真实度而存在的。但这一状况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改善。

  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植物造景又在风景园林建设中颇为重要, 应当重视和加强植物造景的管理,合理运用适当的植物造景方法,达到美化环境、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的目的。

  [1]李雄. 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刘滨谊.论跨世纪中国风景建筑学的定位与定向[J].建筑学报,1996,Vol.333(6):19~22.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搜索